团队成员介绍


陈小平 研究员

2013-至今,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研究员。
2004-至今,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GIBH)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研究员,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广东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GIBH首任院长助理、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主任,前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88-1995, 1998-2004 广州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艾滋病研究室主任。
1995-1998 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博士研究生,获医学理学博士学位;期间,1997 美国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访问学者,从事免疫学研究。先后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和中山医科大学传染病学专业硕士毕业。

长期从事疟原虫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包括疟疾与艾滋病的相互作用、疟疾与癌症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原创发明人。首次描述全球疟疾发病率与癌症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首次探索以疟原虫为载体的治疗性癌症疫苗。基于疟原虫感染在历史上曾经成功地应用于神经性梅毒的治疗,成功推动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试验,并与投资人一起创立了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主持国家973、863、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中科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
在PNAS, Clin Infect Dis, JAIDS, J Virol, Human Gene Therapy, Organic Letters, Retrovirology, Oncogenesis, Oncotarget, Scientific Report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申请及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秦莉 研究员

2016-至今,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CEO助理、研究员。
2005-2016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1994-200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医学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感染与免疫学,特别是传染病和肿瘤的免疫学和疫苗学研究。作为第一作者首次发表全球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的科研论文,是疟原虫与艾滋病病毒相互作用研究、疟原虫与癌症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多次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和广东省科学院两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广州市首批科技“珠江新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论文20篇,申请专利11项。


王洪星 研究员

2014-至今,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纳米制药部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1990-1998 曾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医学院,杜邦默克制药公司,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习和从事医学研究;
1998-2009 在跨国制药公司美国阿斯利康研发部任高级研究员,从事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病,精神病类药物的研发,筛选出数个临床备选药物;
2010-2013 在美国陆军医学研究所从事抗疟疾药物的研制。曾获世界卫生组织医生临床研究,美国NIH,Heinz心血管疾病研究,美国国防部军事医学研究等多项基金的资助。

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PNAS, JBC, Biochemistry (Arteriosclerosis, Vascular Biology and Thrombo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Life Science, Nanomedicine等多个生物医学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在世界上首次将具抗疟疾活性的化合物癸氧喹酯研制成纳米制剂,并将成果发表在《疟疾治疗和研究》和《纳米医学》杂志上。



陈沛泉 教授

2014.09-至今,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疟原虫研究部,研究员。
1975-2014 广州中医药大学,先后任助教,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
1975-1976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师资班,进修。
1972-1975 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本科毕业。

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一直从事病原生物学和疟疾学的教学与研究,参与青蒿素类药及其他抗疟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的杀虫速度要比国际上常用的甲氟喹、奎宁、氯喹等快得多;甲氟喹等药对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无效,在首剂给药后3-4周还可感染蚊媒,而青素类药首次给药后14天即可阻断恶性疟传播;低剂量伯氨喹与青蒿素类药联合应用可以阻断恶性疟传播;多次赴越南、柬埔寨、科摩罗和赤道几内亚等国家参加/指导疟疾防治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WHO、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级项目20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周放 研究员

2017-至今,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免疫部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2016-2017 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部副主任;
2015-2016 深圳市衍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研发总监;
2014-2015 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2012-2014 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博士后;
2012-2012 香港大学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博士后;
2010-2011 托马斯杰裴逊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博士后;
1990-1998 中科院动物所,中心实验室,生化工程师;
2005-2009 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2003-2005 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9-2000 昆士兰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生。

长期从事肿瘤免疫学和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免疫学研究经验,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做为主要参加者,曾承担美国NIH基金一项(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耐受的分子机理)和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NHMRC)基金一项(HPV 的免疫致病机理)。美国国家心脏学会(AHA)博士后研究基金。近七年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免疫学SCI 论文19篇。其中做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了13篇SCI 论文。近七年SCI论文总他引次数超过300,其中单篇论文最多总他引次数超过120多次。


胡文 副研究员

2015-现在,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因编辑部项目首席科学家,副研究员。
2015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2015届优秀博士毕业生;
2012-2015 美国波士顿大学(BU)化学系访问学者、博士后。

主要从事免疫生物学、天然产物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麦角硫因这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但人体自身却不能合成的天然含硫小分子化合物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中的生物合成。曾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美国NIH、美国NSF,中国国家“863”项目、“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的研究。在Org Lett., Sci Rep. Parasitol Re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18.8;留学美国期间,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PCT国际专利一项(专利号:WO 2014100752 A1)。



童英 博士,博士后

2015-至今,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因编辑部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4-2015 从事基因功能和表达调控研究,熟悉载体构建、基因敲除/敲落和过表达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
2015-至今从事以减毒疟原虫为载体的癌症疫苗研发工作。

2011-2015 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资助,发表SCI论文11篇。



戚何妹 博士

2014-至今,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免疫部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大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至今于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免疫部从事癌症的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研究。并于2015年4月作为公司的重点项目《疟疾疗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验证》的负责人,申报了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且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受理该项目。